顯示具有 免疫疾病/症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免疫疾病/症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8/20

乳糖不耐症(LI)

你是否有一喝牛奶就覺得胃不舒服,或是吃了冰淇淋就想上廁所的問題呢?這可能是因為你有乳糖不耐症,也就是身體無法完全消化乳製品中的乳糖。乳糖是一種醣類,也就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它是由兩個單醣(葡萄糖和半乳糖)組成的。要消化乳糖,我們需要一種叫做乳糖酶的酵素,它可以把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讓我們的身體吸收和利用。

如果我們缺乏乳糖酶,或者乳糖酶的活性不夠,那麼我們就無法有效地分解乳糖,這樣就會造成一些腸胃道的不適,例如腹脹、腹痛、腹瀉、排氣等。這些不適的程度會因人而異,有些人只要喝一點點牛奶就會有反應,有些人則可以忍受一定量的乳製品。這取決於我們體內的乳糖酶的數量和活性,以及我們攝取的乳製品的種類和數量。

乳糖不耐症的原因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缺乏或失去乳糖酶呢?這裡有幾種可能的原因:

  • 先天性
    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情況,是由基因突變導致的。這種情況下,嬰兒出生時就沒有或幾乎沒有乳糖酶,所以無法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這種情況需要馬上就醫並使用特殊的無乳糖配方奶來餵哺。

  • 原發性
    這是最常見的情況,是由於年齡增長而導致的。大部分人在出生時都有足夠的乳糖酶來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但隨著年紀增長,飲食轉換,我們身體製造乳糖酶的能力會逐漸減弱。這種情況通常在兒童期或青少年期開始出現,並隨著時間而惡化。不過,這也和基因有關,有些人族群(如歐洲人)比其他人族群(如亞洲人)更能保持較高水平的乳糖酶。

  • 續發性:
    這是一種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情況,例如腸道受損或發炎。這可能是由於某些疾病(如腸胃炎、乳糜瀉、克隆氏症等)、藥物(如抗生素)、手術或放射治療等原因造成的。這種情況下,小腸的乳糖酶細胞會暫時或永久地減少或損傷,導致乳糖不耐症的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會隨著原因的消除而改善或恢復。

乳糖不耐症的症狀

乳糖不耐症的症狀通常會在食用乳製品後30分鐘到2小時內出現,具體的表現有:

  • 腹脹:這是因為未消化的乳糖在大腸中被細菌發酵,產生了大量的氣體,使得腹部膨脹。
  • 腹痛:這是因為氣體在腸道中積聚,造成壓力和擠壓,引起腹部不適或抽筋。
  • 腹瀉:這是因為未消化的乳糖在大腸中吸收了水分,使得大便變得稀薄和增加量,導致排便次數增多和便秘。
  • 排氣:這是因為細菌發酵乳糖所產生的氣體,通過肛門排出體外,造成臭氣和聲音。
  • 噁心和嘔吐:這是因為乳製品在胃中停留時間過長,造成胃部不適和反胃。


  • 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會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有輕微的不適,有些人則會非常難受。這取決於我們攝取的乳製品的種類和數量,以及我們身體的乳糖酶水平。一般來說,越多的乳製品或越高的乳糖含量,就會引起越嚴重的反應。同時,如果我們在空腹時食用乳製品,也會比在飯後食用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乳糖不耐症的診斷

    如果你懷疑自己有乳糖不耐性,你可以先試著減少或停止食用乳製品,看看你的症狀是否改善。如果你覺得有所好轉,那麼你可能就是有乳糖不耐性。但是,要確定診斷,你還需要去看醫生並做一些測試。常見的測試有:
    • 乳糖耐受測試:這個測試是讓你喝一杯含有高濃度乳糖的液體,然後每隔一段時間測量你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如果你能正常消化乳糖,那麼你的血糖水平應該會升高,因為乳糖被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然後被吸收進血液。如果你的血糖水平沒有明顯變化,那麼你可能就是乳糖不耐性,因為乳糖沒有被分解和吸收。

    • 氫氣呼氣測試:這個測試是讓你喝一杯含有高濃度乳糖的液體,然後每隔一段時間測量你呼出的氫氣含量。正常情況下,你呼出的氫氣量應該很少,因為乳糖被分解和吸收了。如果你呼出的氫氣量很高,那麼你可能就是乳糖不耐性,因為未消化的乳糖在大腸中被細菌發酵,產生了大量的氫氣和其他氣體。

    • 糞便酸度測試:這個測試是適用於嬰兒和小孩的,因為他們不適合做其他測試。這個測試是收集他們的糞便樣本,然後測量其中的酸度。如果他們有乳糖不耐性,那麼他們的糞便中會含有較高的乳酸和其他酸性物質,因為未消化的乳糖在大腸中被細菌發酵。

    乳糖不耐症的治療

    目前沒有辦法可以增加或恢復我們身體裡的乳糖酶,所以乳糖不耐性是無法100%完全治癒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減少或避免不良反應,例如:
    • 控制乳製品的攝取量
      我們可以試著找出自己能夠忍受的乳製品種類和數量,並盡量不要超過這個限度。一般來說,越硬或越成熟的起司(如切達起司、帕馬森起司等)含有越少的乳糖,而優格也比牛奶容易消化,因為它含有一些可以幫助分解乳糖的細菌。另外,我們也可以選擇低乳糖或無乳糖的牛奶或冰淇淋等產品。

    • 乳糖的耐受度的訓練
      定期攝取少量的乳製品或乳糖補充劑:這個方法是基於一個假設,就是我們的身體可以根據我們的飲食來調節乳糖酶的分泌和活性。如果我們每天都吃一些含有乳糖的食物,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會適應這種需求,並且增加乳糖酶的產生。反之,如果我們完全避免吃含有乳糖的食物,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會減少乳糖酶的產生。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提高我們對乳糖的耐受度,我們可以試著每天都吃一些低乳糖或無乳糖的牛奶或冰淇淋等產品,或者服用一些含有乳糖的藥片或液體。這樣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慢慢適應和消化乳糖,減少不良反應。

    • 適時服用乳糖酶補充劑
      我們可以在食用乳製品之前或同時服用一些含有乳糖酶的藥片或液體,來幫助我們消化乳製品中的乳糖。這些補充劑可以在藥房或超市買到,但是它們的效果會因人而異,所以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調整劑量和時間。

    • 適時服用益生菌產品
      活性乳酸桿菌與雙歧桿菌可以產生乳糖酶。你可以在食用含有乳糖的食物之前或同時服用益生菌產品,這樣可以讓乳糖酶及時發揮作用,幫助你消化乳糖。如果你在食用後才服用,那麼效果可能會減弱或延遲。

    • 補充其他鈣質來源
      我們知道乳製品是一個很好的鈣質來源,對於我們的骨骼和牙齒健康很重要。如果我們減少了乳製品的攝取,那麼我們就需要從其他食物中補充足夠的鈣質,例如綠葉蔬菜(如花椰菜、菠菜等)、堅果(如杏仁、花生等)、豆類(如豆腐、豆漿等)、魚類(如鮭魚、沙丁魚等)、添加了鈣化劑的食物(如某些麵包和果汁等)。同時,我們也需要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它可以幫助我們吸收和利用鈣質。維生素D可以從陽光中獲得,也可以從一些食物中獲得,例如雞蛋、肝臟、優格等。如果需要的話,我們也可以服用一些維生素D和鈣質的補充劑,但是要先諮詢醫生的意見。

    結語
    乳糖不耐症是一種常見的腸胃道問題,它會影響我們對乳製品的消化和吸收,造成一些不適的症狀。雖然沒有辦法完全治癒這個問題,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控制和減輕它的影響,例如調整飲食、服用補充劑、補充其他營養素等。如果你懷疑自己有乳糖不耐性,你可以先試著減少或停止食用乳製品,看看你的症狀是否改善。
    如果你覺得有所好轉,那麼你可能就是有乳糖不耐性。但是,要確定診斷,你還需要去看醫生並做一些測試。
    如果你有乳糖不耐性,你可能會在食用含有乳糖的食物後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不適。這是因為你身體裡缺少或不夠活性的乳糖酶,無法有效地分解和吸收乳製品中的乳糖。雖然沒有辦法完全治癒這個問題,但是你可能可以通過定期攝取少量的乳製品或乳糖補充劑,以及選擇容易消化的乳製品來提高你對乳糖的耐受度。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了解如何訓練你的身體來消化乳糖,讓你能夠更好地享受乳製品的美味。

    參考資料:
    •  Lactose intolerance - Better Health Channel
    •  Lactose intolerance - Symptoms & causes - Mayo Clinic
    •  乳糖不耐症不能喝牛奶?原因、症狀、診斷、治療一次看懂 - Hello 醫師
    •  Lactose intolerance - Wikipedia
    •  Training Your Body to Digest Lactose | IMGC - International Milk Genomics Consortium

    氣喘(Asth)

    氣喘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會造成呼吸困難、胸悶、喘鳴等症狀,影響生活品質。氣喘的成因與遺傳、個人體質和環境因素有關,其中過敏反應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今天我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氣喘的知識,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預防和治療氣喘吧!

    什麼是氣喘?

    氣喘是一種呼吸道的慢性發炎疾病,主要表現為可逆的氣管阻塞、支氣管過度反應以及持續的慢性發炎反應。當氣管受到刺激或過敏原的影響時,會出現以下情況:

    • 氣管收縮或進入肺部的呼吸管阻礙氣流進入肺裡。
    • 氣管內膜腫起,分泌黏液,導致氣管阻塞。

    這些情況會使呼出肺部空氣感到困難,並產生以下症狀:

    • 喘鳴:呼吸時發出類似哨子或輪胎漏氣的聲音。
    • 呼吸短促:感覺不能深呼吸或快速呼吸。
    • 胸部緊縮感:感覺胸口被壓迫或有重物壓住。
    • 慢性咳嗽:持續咳嗽或咳出黏液。

    氣喘的症狀會隨著時間和情況而變化,有時可能很輕微,有時可能很嚴重。通常在夜晚、行走時或是病毒感染時加劇。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呼吸衰竭或死亡。

    造成氣喘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氣喘的原因有許多因素綜合影響,可歸為以下:

    • 基因遺傳: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氣喘或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則罹患氣喘的風險較高。
    • 病毒感染: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會刺激或損傷呼吸道黏膜,引發或加重氣喘發作。
    • 居住或工作環境的過敏原:如塵螨、花粉、動物皮屑、霉菌等,會引起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釋放組織胺等化學物質,造成氣管收縮和發炎。
    • 二手菸:吸入煙霧會刺激呼吸道,增加氣喘發作的風險,尤其對於兒童更有害。
    • 運動:劇烈或長時間的運動會使呼吸速率增加,導致呼吸道乾燥和冷卻,引發支氣管收縮,這種情況稱為運動誘發性氣喘。
    • 壓力:情緒的波動,如憤怒、悲傷、興奮等,會影響呼吸節奏和荷爾蒙分泌,造成氣管收縮或發炎。
    • 藥物:如乙型交感神經接受體阻斷劑、阿斯匹靈或是其他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等,會影響支氣管的擴張或收縮,引發或惡化氣喘。
    • 刺激性氣體:如揮發性化學製劑、PM2.5等,會刺激或傷害呼吸道黏膜,造成氣管收縮或發炎。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氣喘?

    如果您有上述的氣喘症狀,且與過敏原或其他刺激因子有關,您可能有氣喘。但要確診氣喘,您需要到醫院做一些檢查,包括:

    • 肺功能測試:測量您的肺活量和呼吸流速,看您的呼吸道是否有阻塞或收縮。通常會在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前後做測試,比較效果。
    • 過敏原測試:測試您對哪些物質過敏,以便避免接觸或減少暴露。通常會在皮膚上滴入不同的過敏原液體,看是否有紅腫或癢的反應。
    • 其他檢查:如血液檢查、胸部X光、心電圖等,以排除其他可能造成呼吸困難的原因,如貧血、肺部感染、心臟病等。

    氣喘的治療保養方法有哪些?

    目前沒有根治氣喘的方法,但可以透過藥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控制氣喘的發作頻率和嚴重度。以下是一些治療保養方法:

    • 藥物治療:根據全球氣喘組織 (Global Initiate for Asthma, GINA) 的治療準則,成年人不論氣喘發作頻率,皆須接受吸入型類固醇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CS) 做為控制型藥物;而不論年齡的氣喘患者,皆須備有緩解型藥物的吸入型類固醇,通常是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 (好的,我繼續寫:

      Short-acting beta2-agonist, SABA) 或是低劑量的formoterol。另外,醫師也可能依不同患者的氣喘表型,而評估是否需轉換或更進一步給予長效抗膽鹼藥物 (Long-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 LAMA)、白三烯受體拮抗劑 (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 LTRA) 或是口服類固醇製劑、生物製劑等。目前的氣喘治療會考慮患者的疾病控制程度、惡化危險因子、疾病的表型特徵,而有不同的治療建議,遵循醫囑並適時的提出問題與醫師討論,將會有更適合自己的治療組合。

    • 生活習慣:請務必戒菸並盡量避免吸二手菸;氣喘患者也建議要規律運動,有助於疾病控制及維繫肺功能。在新冠病毒肆虐的這兩年來,發現氣喘發作有下降的趨勢,可能與戴口罩勤洗手的衛生習慣改變,降低病毒感染有關。因此,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也能間接降低氣喘發作。

    • 環境:對於成年後才發作的氣喘,可調查是否有來自工作環境的刺激因子,可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一旦找出過敏原請盡速移除。對於已知的過敏原,如塵螨、動物皮屑等,可採取以下措施減少接觸:

    • 定期清潔家中地板、窗簾、床單等。
    • 使用防塵螨或防過敏的床墊、枕頭、被套等。
    • 避免在家中養寵物或與寵物接觸
    • 避免在花粉飄散的季節外出或開窗通風。
    • 使用空氣清淨器或加濕器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 營養素:有些營養素具有免疫調節或抗發炎的功效,對於預防或改善氣喘有一定的幫助,例如:
    • 益生菌 (Lactobacillus paracasei):益生菌可以調節體內的菌群平衡,增強免疫力,減少過敏反應。一項台灣臨床試驗發現,補充益生菌可以降低氣喘的嚴重程度和發作頻率。
    • 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質吸收,強化骨骼和牙齒,也可以調節免疫系統,抑制發炎反應。由於現代人日照不足,容易造成維生素D缺乏,與氣喘的發生率有關。補充維生素D可以減少氣喘的發作和嚴重度。
    • 魚油:魚油富含Omega-3脂肪酸,其中的EPA可以抑制造成支氣管收縮的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素的生成,具有抗發炎特性。補充魚油可以預防氣喘的發生,減少運動引發的支氣管收縮嚴重度,並改善肺功能。
    • :鋅是一種重要的微量元素,參與許多酵素的活化和細胞分裂,也與免疫系統有關。攝取不足的鋅礦物質與氣喘風險有關。補充鋅可以減少氣喘的嚴重度和發作次數。

    參考資料:

    http://healthsp.org/article/asthma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3%AE%E5%96%98
    https://helloyishi.com.tw/cough/asthma/asthma-and-allerg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38762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09613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59541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40263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88941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520701/

    2023/08/19

    自體免疫疾病

    什麼是自體免疫疾病?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免疫系統。免疫系統是我們身體的防禦系統,它由一群特殊的細胞、組織和器官組成,負責識別和消滅外來的入侵者,例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當我們感染了這些入侵者時,免疫系統會產生一種叫做抗體的蛋白質,來辨認和攻擊它們。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清除感染,恢復健康。

    然而,有時候免疫系統會出現錯誤,誤認自己身體的正常組織或器官是外來的入侵者,並對它們發動攻擊。這種情況就叫做自體免疫反應(autoimmune reaction),而造成這種反應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跟遺傳、感染、壓力、飲食、荷爾蒙等因素有關。當自體免疫反應持續發生時,就會導致自體免疫性的發炎和組織損傷,進而形成自體免疫性的慢性(chronic)非傳染性(non-communicable)多發性(multifactorial)多系統(multi-systemic)多器官(multi-organ)疾病,簡稱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目前已知有超過80種不同的自體免疫疾病,它們可以影響身體的任何部位,例如皮膚、關節、肌肉、神經、血液、內分泌、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統。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率在全球範圍內不斷上升,目前已有約3億人受到影響,其中女性的發生率比男性高出2至10倍。自體免疫疾病不僅會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工作能力造成嚴重的影響,也會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因此,自體免疫疾病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有哪些?

    由於自體免疫疾病的種類很多,而且每種自體免疫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特徵和影響範圍,因此在這裡我只能介紹一些比較常見和重要的自體免疫疾病,並列出它們的主要表現和治療方式。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你可以參考這個列表或是向你的醫生詢問。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

    • 甲狀腺炎(TI)
      甲狀腺是位於頸部的一個內分泌器官,負責分泌調節新陳代謝的荷爾蒙。當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甲狀腺時,就會造成甲狀腺發炎,影響其正常功能。甲狀腺發炎有兩種類型: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和Graves氏甲状腺亢进(Graves' disease)。
      前者會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表現出代謝減慢、體重增加、易感冷、皮膚乾燥、頭髮稀少等;後者則會導致甲狀腺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表現出代謝加快、心跳加速、出汗過多、眼球突出等。甲狀腺發炎的治療方式主要是服用人工合成的甲狀腺荷爾蒙或抑制甲狀腺荷爾蒙的藥物,以調節甲狀腺功能。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需要手術切除部分或全部的甲狀腺。

    • 類風濕性關節炎(RA)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影響關節的自體免疫性發炎性關節病,主要表現在手指、手腕、肘部、肩部、膝部和足部等小關節上。當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關節內的滑液時,就會造成關節發紅、發脹、發硬、發熱、疼痛,甚至導致關節變形和功能喪失。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是控制發炎、減輕症狀、保護關節結構和維持生活品質。常用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和生物製劑等。有時也需要物理治療、手術或其他輔助方法。

    • 紅斑性狼瘡(LE)
      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影響多個器官系統的自體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在皮膚、關節、血液、腎臟和神經系統等。當免疫系統錯誤地產生抗核抗體,攻擊自身的細胞和組織時,就會造成紅斑性狼瘡。
      紅斑性狼瘡的發作通常會受到日光、感染、壓力、荷爾蒙等因素的影響。紅斑性狼瘡的主要表現有:面部紅斑(呈蝴蝶形,出現在鼻樑和雙頰)、關節炎(多發生在手指、手腕、肘部、膝部和足部等小關節,通常是對稱性的)、皮膚損害(如皮下結節、血管性紫癜、雷諾氏現象等)、血液異常(如貧血、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等)、腎臟受損(如蛋白尿、血尿、高血壓等)、神經系統受損(如頭痛、癲癇、中風、精神障礙等)等。紅斑性狼瘡的治療目標是控制發作、預防併發症、改善生活品質和延長存活期。
      常用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抗瘧藥物、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等。有時也需要避免日曬、控制感染、保持心理平衡和適當的運動等。

    • 乳糜瀉(CD):
      一種因對麩質過敏而引起的腸道發炎,會造成腹瀉、消化不良、體重減輕等症狀。與胃腸道癌和淋巴球增生性癌有關聯。

    • 發炎性腸病
      一種包括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的腸道慢性發炎,會造成腹痛、腹瀉、出血、貧血等症狀。與胃腸道癌和淋巴球增生性癌有關聯。

    • 多發性硬化症
      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其中T細胞攻擊大腦神經元中的髓鞘,導致神經傳導障礙,會造成視力障礙、肢體無力、平衡失調等症狀。與降低全身性癌風險和增加中樞神經系統癌風險有關聯。

    • 修格連氏(Sjogren's) 症候群
      一種以眼睛乾和口乾(乾眼口乾) 為主要表現的自體免疫性 疾 病 ,會造成淚液和唾液分泌減少,影響視力和口腔健康。與全身性紅斑性狼瘡 有家族群聚性。

    • 全身性硬化(Scleroderma) 症:一種以皮下組織 纖 維 化 和皮 膚 變 厚 變 硬 為 主 要 特 徵 的 自 體 免 疫 性 疾 病 ,會造成關節炎、肌肉發炎、雙手雷諾氏現象(遇冷時手指變白變紫)等症狀,也可能影響內臟器官的功能。

    • 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
      包括自體免疫性肝炎、葛雷夫氏甲狀腺炎、橋本氏甲狀腺炎、各種血管炎、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等,都是自體免疫系統攻擊特定的器官或組織所造成的。

    2023/08/17

    濕疹(eczema)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品質和自信心。濕疹的症狀包括皮膚發紅、發癢、起水泡、脫皮等,有時還會滲出液體或結痂。濕疹的原因有很多,可能與過敏、免疫、遺傳、環境等因素有關。濕疹也有不同的種類,根據發生的部位、時間和原因,可以分成內因性和外因性兩大類。本文將介紹濕疹的基本知識,以及如何預防和治療濕疹。

    濕疹是什麼?

    濕疹(Eczema)是一種引發皮膚紅腫、發炎的皮膚病,它包含的範圍相當廣泛,依照不同的症狀,大概能分成以下8種類型

    • 手部濕疹
      手部濕疹的症狀多樣,最常見的就是在手掌上長水泡、破裂容易流膿的「汗皰疹」以及由於接觸刺激性物質或過敏原,而導致手掌龜裂脫皮、紅腫疼痛的「富貴手」。
    • 錢幣狀濕疹:
      又稱錢幣狀濕疹性皮膚炎,患部會生出如硬幣狀的圓形紅斑,甚至起水泡、流膿,通常因對特定細菌或其他物質(如金屬)過敏,或因蚊蟲叮咬搔抓而引發此症。
    • 異位性皮膚炎
      又稱異位性濕疹,好發於兒童,患者手肘、膝窩、腕部等關節處以及胸口會出現乾癢、紅腫症狀,若是搔抓則會導致破皮、滲出液、結痂等慢性濕疹性病狀,大部份病童會在10~12歲前慢慢痊癒,只有少數人會持續至長大成年。
    • 接觸性皮膚炎
      可能因皮膚接觸過敏原或刺激性物質而引發,紅腫和發癢是此類皮膚炎的典型症狀,若患者不停搔抓或持續與過敏原和刺激物接觸,也可能形成水泡、引發脫皮、起疹等症狀。
    • 神經性皮膚炎
      又稱慢性單純苔癬,好發於過敏性體質或因心理壓力而引發,但不具傳染力。病患會因搔癢而不斷反覆搔抓,導致患部出現如皮革或鱗片般的腫塊,可能呈紅色或是比膚色更深的顏色。
    • 鬱滯性皮膚炎
      因為腿部靜脈血栓以及外傷導致靜脈功能不全所引起,會使得小腿下方出現紅腫、濕疹,嚴重的話會導致鬱滯性潰瘍或是靜脈潰瘍。
    • 汗皰疹
      多發生於患者手指、腳趾的側邊,急性期會出現散佈型的小水泡,使患者奇癢難耐,不慎抓破會流液,並增加細菌感染風險;而若是反覆發作,則容易轉為慢性,水泡也可能變得比較不明顯,轉為出現乾燥、發紅、脫皮、疼痛等症狀。
    • 脂漏性皮膚炎
      患者的患部會出現明顯發紅與脫屑現象,好發於頭皮、鼻側、眉毛、胸部與頸部等區域,引發原因可能與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或稱馬拉色菌)感染有關。

    濕疹的原因和預防方法

    濕疹的原因有很多,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 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
      濕疹容易因外界的過敏原引起,如病毒感染、塵蟎、花粉、黴菌、羊毛等等傳統被認為會引起過敏的因子。天氣變化大,也容易刺激患者的皮膚。部分研究指出,食物也有可能是過敏原。如:牛奶、小麥、貝類、魚類。此外,化學藥劑等含刺激性物質的日常用品或清潔劑也可能引發濕疹。
    • 遺傳
      若是家族有花粉過敏、氣喘、濕疹的病史,那麼小孩將會有更高的可能性罹患濕疹。
    • 免疫失衡
    • 免疫失衡
      工作壓力、飲食習慣或是心理狀態,都有可能引發免疫功能失調,容易造成皮膚發炎,進而導致濕疹。要預防和改善濕疹,除了要遵從醫生的治療指示,使用適當的藥物或光療,平時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 控制飲食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因、辛辣、高油食物等,並多攝取蔬果,穩定免疫系統,減緩濕疹症狀。
    • 擦去汗水
      汗水會引發濕疹惡化,若是天氣較熱皮膚容易出汗,不妨隨身攜帶面紙,以保持患部不會因此受到刺激。
    • 以乳液保養
      由於濕疹會導致皮膚的角質細胞失水,使得肌膚增厚、乾糙、起屑。為避免此情形,建議洗澡後或是睡前在皮膚塗抹乳液,能夠幫助角質細胞回復健康,並改善濕疹。若乾癢情形十分明顯,或是患部經常得碰水,則應不定時塗抹乳液,以防止患部過於乾燥而脫屑。
    • 避開過敏原
      避免皮膚接觸到過敏原或刺激物質,如香水、化妝品、清潔劑等,也能改善膚況、降低罹患濕疹可能。另外也建議民眾可使用溫和或天然的沐浴乳、洗潔精等,以減少皮膚所受的刺激。

    濕疹的學習筆記

    • 濕疹是一種皮膚發紅、發癢、起水泡的皮膚炎,有很多種類,可能與過敏、免疫、遺傳、環境等因素有關。
    • 濕疹可以分成內因性和外因性兩大類。內因性是因為本身的體質因素所造成,如異位性皮膚炎、神經性皮膚炎等。外因性是因為受到外在的刺激所引起,如接觸性皮膚炎、日光接觸性皮膚炎等。
    • 濕疹的症狀可以分成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是發病迅速,出現紅斑、水泡、滲液等症狀,亞急性期是症狀減輕後,出現鱗屑、結痂等症狀,慢性期是反覆發作後,出現皮膚增厚、乾燥、色素改變等症狀。
    • 濕疹的治療方式有很多,包括外用藥物、口服藥物和光療等。外用藥物有滋潤劑、類固醇、非類固醇藥劑等,可以減少發炎和搔癢。口服藥物有抗生素、抗組織胺等,可以消除感染和止癢。光療是利用紫外線光照控制和減緩濕疹,可以降低服用藥物的副作用。
    • 濕疹的預防和改善方法有很多,包括控制飲食、擦去汗水、以乳液保養和避開過敏原等。控制飲食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攝取蔬果,穩定免疫系統。擦去汗水是保持患部乾爽,減少刺激。以乳液保養是補充皮膚水分,改善乾燥和脫屑。避開過敏原是減少皮膚接觸到可能引發濕疹的物質,如香水、化妝品、清潔劑等。

    什麼是溫差過敏?

    溫差過敏(Temperature Change Allergy)是一種由於環境溫度的快速變化而引起的過敏反應,主要發生在鼻子、喉嚨、皮膚等部位,常見於春秋季節或冷暖氣交替的場合。

    溫差過敏的主要原因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對溫度變化過於敏感,誤認為是外來的威脅,而產生過度的防禦反應,釋放出組織胺等物質,引起發炎和血管擴張。目前還不清楚導致免疫系統過敏的具體因素,可能與遺傳、環境、感染、壓力等多種因素有關。

    溫差過敏有哪些典型的症狀?

    溫差過敏的發生通常比較突然,患者會出現以下幾種典型的症狀:

    • 由於鼻腔黏膜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當從冷到暖或從暖到冷的環境中快速轉換時,會引起鼻腔血管擴張和分泌增加,導致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鼻癢等不適。
    • 由於喉嚨黏膜也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當從冷到暖或從暖到冷的環境中快速轉換時,會引起喉嚨血管擴張和分泌增加,導致喉嚨乾澀、癢、痛、聲音沙啞等不適。
    • 由於皮膚表面也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當從冷到暖或從暖到冷的環境中快速轉換時,會引起皮膚血管擴張和分泌增加,導致皮膚發紅、癢、腫、起疹等不適。

    如果溫差過敏患者沒有及時得到處理和預防,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併發症,如鼻竇炎、咽喉炎、氣喘、過敏性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預防溫差過敏?

    如果您或您的孩子容易出現溫差過敏的症狀,應該盡量避免溫度變化過大的場合,並採取以下幾種預防措施:

    • 根據不同的季節和天氣,選擇合適的衣物,保持身體溫度的穩定,不要穿得過多或過少。在冷暖氣交替的場合,可以多穿一些可隨時增減的外套或圍巾,以便調節身體溫度。
    • 在使用冷暖氣設備時,應該將室內溫度設定在舒適的範圍內,一般建議在25至27°C之間,不要設定太高或太低。並且要定期清洗冷暖氣濾網,以防止細菌和灰塵的積聚。
    • 在飲食方面,應該選擇多種食物,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E、B等抗氧化劑和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堅果、全穀等。同時要避免吃過冷或過熱的食物,以免刺激鼻腔和喉嚨。
    • 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喝水,保持身體和皮膚的水分,以防止乾燥和發炎。可以喝一些溫開水、白開水、淡茶水等,不要喝過冷或過熱的飲料。另外,也可以使用加濕器或噴霧器來增加室內空氣的濕度。
    • 如果已經出現溫差過敏的症狀,可以使用一些藥物來緩解不適,如抗組織胺藥物、鼻用類固醇藥物、抗發炎藥物等。但是,在使用任何藥物之前,都應該先向醫生或藥師諮詢,以免產生副作用或過敏反應。
    • 益生菌是一些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微生物,主要存在於人體的腸道中,與人體的免疫系統有密切的關係。一些研究顯示,益生菌可以調節人體的免疫平衡,抑制過敏反應的發生 。

    溫差過敏的常見問題

    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溫差過敏的常見問題和答案,希望能讓您對這個話題有更深入的了解。

    Q1:溫差過敏和感冒有什麼區別?

    A1:溫差過敏和感冒的症狀有些相似,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但是兩者的原因和治療方法不同。感冒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通常會伴隨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酸痛等全身性症狀,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或抗生素等治療。溫差過敏是由於免疫系統過敏引起的,通常不會有發燒等全身性症狀,需要使用抗組織胺藥物或鼻用類固醇藥物等治療。

    Q2:溫差過敏會不會影響睡眠?

    A2:溫差過敏可能會影響睡眠,因為當鼻子或喉嚨不舒服時,會影響呼吸和放鬆,導致睡眠質量下降。因此,在睡覺前,應該注意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避免溫差過大。另外,也可以使用一些幫助睡眠的方法,如喝一杯溫牛奶、聽一些輕音樂、做一些深呼吸等。

    Q3:溫差過敏可以根治嗎?

    A3:溫差過敏目前還沒有根治的方法,但是可以通過預防和控制來減少發作的次數和嚴重程度。如果您想要改善您的溫差過敏問題,您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 如果您的溫差過敏影響了您的日常生活或工作,您應該及時去看醫生或過敏科專家,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評估,找出您的過敏原和觸發因素,並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
    • 如果您的溫差過敏是由於特定的物質引起的,如花粉、塵蟎、寵物毛等,您可以考慮接受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也稱為減敏治療(Desensitization)。這種治療方法是通過定期注射或口服含有微量過敏原的液體或錠劑,讓您的免疫系統逐漸適應和忍受這些物質,從而減少或消除過敏反應。
    • 如果您的溫差過敏是由於不良的生活習慣引起的,如吸煙、飲酒、熬夜、壓力過大等,您可以嘗試改善您的生活習慣,增強您的身體素質和免疫力,減少過敏的發生。您可以多做一些有益的活動,如運動、冥想、閱讀、旅行等,讓您的身心更加健康和快樂。
    • 益生菌對過敏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Th2細胞、降低會導致過敏的IgE的產生,進而幫助舒緩多種過敏症狀,如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眼睛鼻子癢等。益生菌也可以增強腸道屏障功能,減少過敏原和刺激物的吸收,降低過敏風險。

    溫差過敏的真實案例

    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溫差過敏的真實案例,讓您能更清楚地了解溫差過敏的發生情況和處理方法。

    案例一:小美

    小美是一名25歲的辦公室女孩,她從小就有鼻過敏的問題,每當春秋季節或冷暖氣交替時,她就會打噴嚏、流鼻水、鼻塞不止。她平時會使用一些抗組織胺藥物來緩解症狀,但是效果不太理想。

    有一天,她和同事去吃午飯,外面的天氣很熱,她們走進一家冷氣很強的餐廳。沒多久,小美就覺得鼻子不舒服,開始打噴嚏、流鼻水。她趕緊拿出藥物吃了一顆,但是沒有什麼用。她只好忍著不適,趕快吃完飯,回到辦公室。

    回到辦公室後,小美的鼻子還是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她覺得呼吸困難,頭也開始暈眩。她擔心自己會發生什麼事,就趕緊向主管請假,打算去看醫生。

    小美到了附近的診所,醫生檢查後告訴她,她是因為溫差過敏而引起的急性鼻竇炎。醫生給她開了一些抗生素和鼻用類固醇藥物,並建議她多喝水、多休息、避免溫差過大的場合。小美按照醫生的指示服藥和休息了幾天,才漸漸恢復正常。

    案例二:小強

    小強是一名30歲的建築工人,他平時工作很辛苦,常常要在高溫或低溫的環境中工作。他沒有什麼過敏史,也不太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有一天,他在一個冬天的早上,在一個正在建造的大樓裡工作。外面的氣溫只有5°C左右,但是大樓裡有很多暖氣設備,讓室內溫度升到了25°C左右。小強一邊工作一邊流汗,覺得很熱。

    突然間,他覺得皮膚開始癢起來,他抬起手臂一看,發現自己的手臂上長了一片紅色的疹子。他以為是被什麼東西咬了或刮傷了,就沒有在意。但是沒多久,他的背部、胸部、腿部等地方也開始出現同樣的疹子。他覺得越來越不舒服,就趕緊下班,回家休息。

    回到家後,小強的皮膚還是沒有好轉,反而更加癢和腫。他覺得很奇怪,就上網查了一下,發現自己的症狀很像是溫差過敏。他想起自己剛才在工作時,經歷了很大的溫差變化,可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過敏反應。他就趕緊去了附近的藥房,買了一些抗組織胺藥物和抗發炎藥物,並且用冷水敷在皮膚上,希望能減輕不適。

    小強服用了藥物後,覺得皮膚的癢和腫有所減輕,但是還是沒有完全消失。他擔心自己的情況會惡化,就決定第二天去看醫生。醫生檢查後確認他是因為溫差過敏而引起的荨麻疹。醫生給他開了一些更強效的抗組織胺藥物和鼻用類固醇藥物,並建議他多喝水、多休息、避免溫差過大的場合。小強按照醫生的指示服藥和休息了幾天,才漸漸恢復正常。

    2023/08/16

    異位性皮膚炎(AD)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濕疹、英文為 atopic dermatitis、簡稱為 AD)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發炎疾病,會造成皮膚乾燥、發紅、搔癢和脫屑等不適的症狀。它常常發生在嬰兒和兒童身上,但也有可能持續到成人期。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可能跟遺傳、免疫功能、環境因素和皮膚屏障功能有關。異位性皮膚炎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但可以透過適當的治療和預防措施,減少發作的頻率和嚴重度,改善皮膚的狀況和舒適度。

    異位性皮膚炎有哪些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特徵是皮膚乾燥及嚴重搔癢感,急性發作的特徵是搔癢感、滲出液和結痂的水泡,亞急性和慢性期的特徵是皮膚乾燥及鱗狀丘疹,皮膚會隨著慢性苔癬化而增厚及龜裂。而不同年齡發病部位及病症也有所差異,臨床上可分為三期:

    • 嬰兒期:

      大多數異位性皮膚炎在2~3月大時開始發病,通常會持續2~3年。常見的部位為雙頰、前額及頭皮。在冬天時雙頰的皮膚會有乾燥、發紅、脫皮的現象,但嘴巴和鼻子周圍的皮膚是正常的。此外,或許是因為口水和局部沖洗的刺激,下巴的症狀通常比兩頰嚴重;如果嬰兒有舔嘴唇的習慣,會造成口唇周圍脫皮、結痂、有滲出液的情形。另外,有少數患者會發生在膝窩及皮膚皺摺處,但跟尿布疹不一樣的是,異位性皮膚炎通常不會發生在包尿布的地方。這些患者中,約有一半會在1歲半前痊癒,另外一半的病情則會延續至兒童期。當嬰兒開始學爬之後,病灶可能會擴展到四肢的伸側與手腕。
    • 兒童期:

      這個時期的病灶分布較廣,多集中於手肘窩、膝窩、頸部、手腳關節等處呈對稱分布,剛開始為增厚性乾燥病灶,經嚴重搔抓後,皮膚會有破皮、滲出液、結痂等慢性濕疹性病灶。小朋友癢的時候搔抓患部,造成濕疹更加惡化也更加癢,形成一種愈抓愈癢的惡性循環。大部分患者會在10~12歲前慢慢痊癒,只有少部分患者會持續至成人期。
    • 青年期與成人期:

      約有20~30%的患者會延續到20歲,其病灶與孩童型類似,好發於手肘窩、膝窩、頸項、前胸部、手腕、足關節等處。這個時期局部皮膚苔癬化更明顯,也會有變厚、變粗等情形,膚色也較深。皮膚表現的型態有下列幾種:四肢屈側的皮膚炎、手部濕疹、眼睛周圍的濕疹、肛門及生殖器周圍的慢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怎麼造成的?

    異位性皮膚炎的真正原因目前仍不清楚,但一般相信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 遺傳:如果雙胞胎中有一人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那麼另一個有85%的機率也患有該病症。另外,家族中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性體質的人,也更容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
    • 免疫功能異常: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通常有血清中E型免疫球蛋白升高的現象,這表示他們對某些物質過敏,例如花粉、塵蟎、動物毛髮等。當這些過敏原接觸到皮膚時,就會引起免疫反應,造成發紅、發癢和發炎。
    • 環境因子:居住在都市和乾燥區域的人比較容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可能是因為空氣污染、氣候變化、過度清潔或使用刺激性的化學物質等原因,影響了皮膚的健康。另外,情緒壓力、飲食習慣、出汗、摩擦、穿著不透氣的衣物等,也可能加重或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
    • 皮膚屏障功能不良: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通常有皮膚屏障功能不良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們的皮膚無法有效地保持水分和阻擋外來物質的侵入。這可能是因為皮膚角質層功能失常,導致皮膚內水分大量流失,並使過敏原和化學物質穿透皮膚,造成皮膚產生過敏或發炎反應。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皮膚脂質變異,使脂質量不足或稀薄,進而影響必需脂肪酸的代謝和角質細胞間的粘合劑神經醯胺的合成,使皮膚變得脆弱、乾燥和發炎。

    異位性皮膚炎如何改善與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但可以透過適當的治療和預防措施,減少發作的頻率和嚴重度,改善皮膚的狀況和舒適度。改善與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目標有以下幾個:

    • 使用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控制發炎和感染,並減少癢感和紅腫。建議在發作時或嚴重時使用藥物治療,方法是在醫師的處方下,使用口服或外用的藥物,例如類固醇、抗生素、抗組織胺、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治療的效果可能會因人而異,因此要注意服用或使用的時間、劑量和頻率,以及可能的副作用,例如胃部不適、肝功能異常、感染風險增加等。

    • 控制發炎和減少癢感
      這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一步,因為發炎和癢感會造成搔抓,而搔抓會使皮膚更加受傷和感染,形成惡性循環。通常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年齡、發作部位、嚴重程度和個別反應,開立適合的外用或口服藥物,例如類固醇、抗組織胺、免疫調節劑等,來抑制免疫反應和減少癢感。如果有感染的情況,則需要加上外用或口服抗生素。

    • 使用益生菌
      益生菌可以幫助改善腸道菌群和增強免疫系統,並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和發展。建議在有過敏家族史的孕婦或嬰兒使用益生菌,方法是在醫師的建議下,選擇適合的益生菌種類和劑量,並定期服用。益生菌的效果可能會因人而異,因此要注意觀察自己的反應和副作用,例如腹瀉、氣脹、頭暈等。

    • 保持皮膚水分和增強屏障功能
      這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步,因為保持皮膚水分和增強屏障功能可以預防或減少發作的次數和嚴重度。通常醫師會建議患者每天至少沐浴一次,並在沐浴後10分鐘內,塗抹適量的潤膚劑,例如乳液、霜或油,來鎖住水分和修復皮膚屏障。潤膚劑的選擇應該根據個人的皮膚狀況和喜好,一般來說,越油膩的潤膚劑越能保濕,但也越容易造成不適或過敏。另外,患者也應該避免使用刺激性或乾燥性的清潔用品,例如肥皂、香水、酒精等,並選用溫和、無香料、低酸性的清潔劑。

    • 避免接觸或減少暴露於致敏因子
      這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最有效也最困難的一步,因為致敏因子是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主要原因,但每個人的致敏因子不盡相同,也不容易完全避免。通常醫師會建議患者做一些過敏原測試,來確認自己對哪些物質過敏,例如花粉、塵蟎、動物毛髮、食物等,並盡量減少接觸或暴露於這些物質。另外,患者也應該注意一些可能加重或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因素,例如冷、熱、乾燥的空氣、情緒壓力、飲食習慣、出汗、摩擦、穿著不透氣的衣物等,並嘗試改善或避免這些因素。

    • 使用溫水沐浴
      溫水沐浴可以幫助清潔皮膚和去除多餘的油脂和污垢,但也不會過度乾燥或刺激皮膚。建議每天至少沐浴一次,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水溫不要超過攝氏38度。沐浴時可以使用溫和、無香料、低酸性的清潔劑,並用手或柔軟的海綿輕柔地按摩皮膚,不要用毛巾或刷子等粗糙的東西來搓洗皮膚。沐浴後要用毛巾輕拍皮膚乾燥,不要用力擦拭或摩擦皮膚。

    • 使用冷敷法
      冷敷法可以幫助減少發炎和癢感,並促進血液循環和傷口癒合。建議在發作時或癢感強烈時使用冷敷法,方法是將乾淨的毛巾或紗布浸泡在冷水中,擰乾後敷在發炎或癢的部位,每隔10分鐘更換一次,直到症狀緩解。也可以使用冰塊或冰袋來冷敷,但要注意不要直接接觸皮膚,以免造成凍傷。

    • 使用保濕劑
      保濕劑可以幫助補充皮膚水分和增強屏障功能,防止皮膚乾燥和受到外來物質的侵害。建議每天至少使用兩次保濕劑,最好是在沐浴後10分鐘內,塗抹適量的保濕劑在全身皮膚上,尤其是發炎或乾燥的部位。保濕劑的選擇應該根據個人的皮膚狀況和喜好,一般來說,越油膩的保濕劑越能保濕,但也越容易造成不適或過敏。可以試用一些無香料、無色素、無防腐劑、無酒精等成分的保濕劑,例如乳液、霜或油等。

    • 使用抗癢劑
      抗癢劑可以幫助減少癢感和抓傷的頻率,並預防感染和惡化。建議在癢感難耐時使用抗癢劑,方法是將抗癢劑塗抹在發癢的部位,按摩至吸收。抗癢劑的種類有很多,例如類固醇、抗組織胺、麻醉劑、冷卻劑等。不同種類的抗癢劑有不同的作用和副作用,因此要根據醫師的指示和個人的反應來選用和使用。

    • 使用光照治療
      光照治療可以幫助減少發炎和改善皮膚狀況,並提高免疫系統的調節能力。建議在傳統治療無效或不適合時,嘗試光照治療,方法是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特定波長的光源,例如紫外線、紅外線等,定期照射在患處或全身皮膚上,每次照射的時間和強度要根據個人的皮膚類型和反應來調整。光照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因此要注意可能的副作用,例如曬傷、曬斑、皮膚老化、皮膚癌等。

    • 使用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可以幫助調理體質和平衡陰陽,並改善皮膚的血氣和濕熱。建議在西醫治療無效或有副作用時,嘗試中醫治療,方法是在中醫師的診斷和處方下,使用中藥、針灸、拔罐、按摩等方式,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根本原因和表現症狀。中醫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也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持,因此要注意可能的副作用,例如過敏、感染、出血等。

    第一型糖尿病(T1DM)

    什麼是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種以胰島素分泌不足為特徵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主要發生在青少年和兒童,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5%至10%。

    胰島素是一種由胰臟中的β細胞分泌的激素,它可以幫助人體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運到細胞內,用於產生能量或儲存為糖原或脂肪。當人體缺乏胰島素或胰島素作用受阻時,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會升高,導致高血糖。

    第一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反應,即人體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並摧毀了胰臟中的β細胞,使其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目前還不清楚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的具體因素,可能與遺傳、環境、感染、飲食等多種因素有關。

    第一型糖尿病有哪些典型的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通常比較急骤,患者會出現以下幾種典型的症狀:

    • 多飲:由於高血糖導致滲透壓升高,使人體失去水分,引起口渴和大量飲水。
    • 多尿:由於腎臟無法有效地回收和利用血液中過多的葡萄糖,使得尿液中含有大量葡萄糖,導致尿量增加和排尿頻率增加。
    • 多食:由於細胞無法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使得人體缺乏能量,引起飢餓感和大量進食。
    • 消瘦:由於細胞無法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使得人體不得不分解自身的蛋白質和脂肪來提供能量,導致體重下降和肌肉消耗。
    • 乏力:由於細胞無法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使得人體缺乏能量,引起全身無力和倦怠感。
    • 其他:如口乾、皮膚乾燥、視力模糊、易感染、傷口癒合緩慢等。

    如果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沒有及時得到診斷和治療,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低血糖昏迷等,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診斷第一型糖尿病?

    如果您或您的孩子出現了上述的症狀,應該儘快到醫院進行檢查,以確定是否患有第一型糖尿病。醫生會根據您的病史、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來做出診斷。常用的實驗室檢查包括:

    • 測量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可以分為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和隨機血糖。一般來說,空腹血糖大於等於7.0 mmol/L,或者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等於11.1 mmol/L,或者隨機血糖大於等於11.1 mmol/L,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 測量人體對口服葡萄糖的耐受能力,即在空腹狀態下先測量一次血糖,然後服用75克葡萄糖溶液,再在2小時後測量一次血糖。如果2小時後的血糖大於等於11.1 mmol/L,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 測量血液中與葡萄糖結合的血紅蛋白的比例,反映過去2至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水平。如果HbA1c大於等於6.5%,就可以診
    • 測量血液中的胰島素和C肽水平,反映胰島β細胞的分泌功能。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會有胰島素和C肽水平降低或缺乏的情況。
    • 測量血液中針對胰島細胞或胰島素的自身抗體水平,反映自身免疫反應的存在。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會有抗胰島細胞抗體(ICA)、抗谷氨酸脫羧酶抗體(GADA)、抗胰島素抗體(IAA)和抗胰島素受體抗體(IA-2A)等陽性結果。

    如何治療第一型糖尿病?

    目前,第一型糖尿病還沒有根治的方法,但是通過合理的治療和管理,可以使患者保持正常的生活質量和預防併發症的發生。治療和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

    • 由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無法自身分泌胰島素,所以必須依靠外源性胰島素來維持血糖的穩定。胰島素替代治療的目標是模擬正常人的胰島素分泌模式,即基礎胰島素和餐前胰島素的組合。基礎胰島素是指長效或中效胰島素,用於維持餐間和夜間的血糖水平;餐前胰島素是指短效或速效胰島素,用於控制餐後的血糖升高。胰島素的種類、劑量、時間和注射方式都需要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和醫生的指導來調整,以達到最佳的血糖控制效果。
    • 飲食管理是第一型糖尿病治療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平衡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和纖維等營養素,以及胰島素和運動等因素對血糖的影響。飲食管理的原則是:定時定量、多樣化、均衡化、適量化。具體來說,就是要按時按量吃飯,不要暴飲暴食或過度節食;要選擇多種食物,尤其是富含纖維、低血糖指數、低脂肪、低鹽的食物;要保證每日所需的能量和營養素攝入,避免過多或過少;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血糖水平、運動量等因素,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和食物選擇。
    • 運動管理是第一型糖尿病治療和管理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增加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同時也有利於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強免疫力、減輕壓力等。運動管理的原則是:有規律、適度、安全。具體來說,就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如散步、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要控制運動的強度、時間和頻率,一般建議每週進行3至5次中等強度的運動,每次持續30至60分鐘;要注意運動前後監測血糖,並根據需要調整胰島素劑量和飲食攝入,以防止發生低血糖或高血糖。
    • 自我監測是第一型糖尿病治療和管理的基礎,主要目的是及時了解自己的血糖變化情況,評估治療效果,發現並處理異常情況。自我監測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使用血糖儀測量指尖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一般建議每天至少測量4次,包括空腹、餐前、餐後2小時和睡前;另一種是使用連續血
      糖監測系統(CGM),可以實時顯示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和變化趨勢,有助於發現血糖波動和低血糖。無論使用哪種方法,都要記錄下自己的血糖數據,並定期與醫生溝通,以調整治療方案。
    • 心理支持是第一型糖尿病治療和管理的重要輔助手段,主要目的是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心態,增強自信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心理支持的方式有多種,如參加心理諮詢、加入糖友社區、尋求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等。心理支持不僅可以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鬱、恐懼等負面情緒,還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血糖控制效果。

    2023/08/15

    蕁麻疹(urticaria)

    蕁麻疹的英文是 urticaria,源自拉丁文 urtica,原意為蕁麻。蕁麻疹的簡稱是 hives,意思是蜂窩。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過敏反應,可能會造成身體不同部位出現紅腫、癢、凸起等症狀,影響生活品質和心理健康。

    蕁麻疹圖片


    蕁麻疹的原因

    蕁麻疹的發生主要是因為皮膚下的肥大細胞受到刺激,釋放出一種叫做組織胺的物質,引起皮膚發炎、血管擴張和水分滲出。 但是,究竟是什麼刺激了肥大細胞,造成蕁麻疹的發作,則不一定能找到明確的原因。有些人可能是因為過敏反應,有些人可能是因為壓力、感染、物理刺激或免疫異常等因素。

    常見的過敏原包括食物(如海鮮、牛奶、花生等)、藥物(如抗生素、阿斯匹靈等)、昆蟲叮咬(如蜜蜂、蚊子等)、寵物皮屑或毛髮、乳膠等。這些過敏原會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體,當再次接觸到相同的過敏原時,抗體會與肥大細胞結合,促使其釋放組織胺。壓力是一種心理因素,也會影響蕁麻疹的發作。壓力會使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失衡,調節不良的荷爾蒙會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 研究顯示,壓力大的生活型態、與家人缺乏互動或失眠等原因,都可能誘發或增加蕁麻疹發作機率。

    感染是一種內在因素,也會引起蕁麻疹。感染可能是由細菌、黴菌或病毒所造成,例如感冒、扁桃腺發炎、尿道感染等。 感染會使免疫系統產生過度反應,攻擊自身的細胞或組織,導致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

    物理刺激是一種外在因素,也會觸發蕁麻疹。物理刺激包括溫度變化(如冷熱刺激)、壓力(如緊身衣物、背包帶等)、摩擦(如刮鬍子、梳頭等)、陽光(如日光過敏)、水分(如水性蕁麻疹)等。 這些物理刺激會直接作用在肥大細胞上,使其釋放組織胺,而不涉及免疫系統的反應。

    免疫異常是一種較少見的原因,也會導致蕁麻疹。免疫異常可能是由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甲狀腺炎等)、癌症(如淋巴癌、白血病等)或遺傳性因素(如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等)所造成。 這些情況會使免疫系統失調,產生異常的抗體或細胞,攻擊自身的肥大細胞,引發蕁麻疹。

    蕁麻疹的分類

    根據蕁麻疹的持續時間,可以分為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兩種類型。

    急性蕁麻疹是指蕁麻疹的發作時間不超過6週,通常是由過敏反應或感染所引起,多數在24小時內消退,但可能在身體不同部位反覆出現。

    慢性蕁麻疹是指蕁麻疹的發作時間超過6週,通常是由壓力、物理刺激或免疫異常所引起,多數無法找到明確的原因,稱為自發性蕁麻疹。

    蕁麻疹的症狀

    蕁麻疹的主要表現是皮膚出現風疹塊、極度搔癢和血管性水腫。

    風疹塊是一種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紅色或淡紅色的凸起,大小從幾毫米到幾公分不等,通常集中在手臂、腿部或臉部,有時會合併成大片。風疹塊通常在數小時內消失,但可能在其他部位再次出現。

    極度搔癢是一種難以忍受的感覺,會讓人想要不斷地抓或拍打患處,但這樣反而會加重發癢和發紅的程度。極度搔癢可能持續數小時或數天,影響睡眠和情緒。

    血管性水腫是一種深層皮膚的腫脹,通常出現在嘴唇、眼皮、手掌或足底等部位,有時也會出現在咽喉或腸道。血管性水腫會造成腫大、疼痛或灼熱感,嚴重的話可能會影響呼吸或消化,甚至危及生命。血管性水腫通常在數小時或數天內消退,但可能反覆發作。

    蕁麻疹的治療

    蕁麻疹的治療目的是減輕癢感、消除風疹塊和預防併發症。治療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 避免已知的過敏原或刺激因素,例如食物、藥物、寵物、乳膠等,並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感染。
    • 使用冷敷、蘆薈或其他天然止癢劑,來緩解癢感和紅腫,避免搔抓或摩擦患處,以免加重症狀。
    • 服用抗組織胺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組胺劑等),來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減少發炎和水腫的反應。抗組織胺藥物有分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的副作用是會讓人昏昏欲睡,第二代的副作用則較少。
    • 如果出現血管性水腫或呼吸困難等嚴重症狀,應立即就醫,醫師可能會注射類固醇或肾上腺素等急救藥物,來迅速控制發炎和水腫的反應。
    • 如果是慢性或自發性的蕁麻疹,醫師可能會建議長期服用抗組織胺藥物,或使用其他免疫調節劑(如奧馬珠單抗等),來控制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

    蕁麻疹的預防

    要預防蕁麻疹的發生,最重要的是找出並避免引起過敏或刺激的因素。如果不清楚原因,可以試著記錄每次發作前後的飲食、活動、情緒、氣候等資訊,並與醫師討論,看是否能找出規律或關聯。
    此外,還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措施:

    • 保持皮膚清潔和滋潤,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妝品或清潔劑。
    • 穿著寬鬆舒適的棉質衣物,避免使用尼龍或羊毛等易引起過敏的材質。
    • 適當運動和休息,減少壓力和焦慮,並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
    • 飲食均衡,避免過敏或刺激性的食物,如海鮮、牛奶、花生、辣椒、酒精等,並多吃富含維生素C和E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堅果等,以增強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但不嚴重的皮膚問題,只要適當地處理和預防,就能減少發作的頻率和嚴重度,並提升生活品質和心理健康。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困擾,歡迎隨時與我聯絡,我會盡力為您解答和幫助。

    2023/08/11

    過敏性鼻炎(AR)

    過敏性鼻炎的英文是 allergic rhinitis,簡稱 AR。是一種常見的過敏疾病,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工作學習效率。根據衛福部的資料,2019年全台因過敏性疾病而就醫的人數達355萬,其中0~15歲佔21.8%、15~44歲佔38.6%、45~64歲佔24.8%、65歲以上則佔14.8%。那麼,什麼是過敏性鼻炎?它是怎麼造成的?又有什麼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方法呢?本文將為您解答這些問題,讓您更了解這種常見的過敏問題。

    什麼是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指鼻內黏膜因吸入過敏原而發生的發炎反應,是身體對於過敏原的過度反應。過敏原是指能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常見的有花粉、灰塵、塵蟎、黴菌、動物皮屑、香菸、香水等。當人們接觸或吸入這些過敏原時,免疫系統會產生一種叫做IgE(免疫球蛋白E)的抗體,並結合在肥大細胞上。當IgE抗體再次接觸到相同的過敏原時,就會促使肥大細胞釋放一些化學物質,例如組織胺,來抵抗外來危險物保護身體。而組織胺,就是導致過敏反應的主要原因。

    與免疫系統不平衡及環境空污有關:

    • 空污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可以視為一種過敏原,當吸入鼻腔時,會引發鼻黏膜的發炎反應,導致過敏性鼻炎的症狀。
    • PM2.5還可能影響體內的免疫平衡,抑制Th1細胞的活性,增強Th2細胞的活性,使過敏反應更嚴重。
    • 研究發現,嬰兒在母親懷孕後期到出生後一年暴露於高濃度的PM2.5環境中,有較高的風險發生過敏性鼻炎。
    • 因此,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應該盡量避免接觸空污,並在必要時戴上能有效過濾PM2.5的口罩。另外,也可以透過飲食、益生菌、流感疫苗等方式來增強免疫力和預防過敏。

    時常吃冰品及天氣冷熱溫差大有關係: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鼻黏膜對外界刺激過度反應的狀況。當鼻黏膜接觸到冰冷的食物或飲料,或是氣溫忽高忽低時,就會產生血管的冷脹熱縮,導致鼻部發炎、流鼻水、打噴嚏等不舒服的感覺。因此,過敏性鼻炎患者要注意調節自己的飲食和穿著,避免吃冰或喝冷飲,也避免暴露在劇烈的溫差之下。

    過敏性鼻炎有哪些症狀?

    過敏性鼻炎的常見症狀有:

    • 打噴嚏
    • 流鼻水或鼻塞
    • 鼻子癢或灼熱感
    • 眼睛紅腫、癢或流淚
    • 喉嚨癢或咳嗽
    • 黑眼圈或眼袋
    • 頭痛或面部壓力感
    • 疲倦或注意力不集中

    這些症狀通常會在接觸過敏原後的幾分鐘內出現,並可能持續幾小時甚至幾天。有些人可能只在特定季節或地點出現這些症狀,這稱為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常見的過敏原是花粉或樹木。有些人則可能全年都有這些症狀,這稱為全年性過敏性鼻炎,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蟎、黴菌或寵物。

    過敏性鼻炎如何診斷和治療?

    過敏性鼻炎的診斷主要是根據病史和症狀,醫師也可能會進行一些檢查,例如觀察鼻內黏膜的顏色和腫脹情況,或是做皮膚試驗或血液檢測來確認過敏原。過敏性鼻炎的治療目的是減少發炎反應和改善症狀,常用的方法有:

    • 避免接觸過敏原: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方法,可以減少過敏反應的發生。例如,保持室內清潔,使用空氣清淨機或除濕機,定期清洗寢具和衣物,避免養寵物或接觸動物,避免吸菸或接觸香水等刺激物。
    • 使用藥物:有些藥物可以抑制組織胺的釋放或作用,從而減輕過敏症狀。常見的有抗組織胺藥(例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以減少打噴嚏、流鼻水和眼睛癢等症狀。也有一些鼻用的類固醇(例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可以減少鼻塞和鼻子癢等症狀。另外,還有一些去充血劑(例如氧舒平、去氧腎上腺素等),可以暫時舒緩鼻塞,但不建議長期使用,因為可能會造成反彈性鼻塞。
    • 接受減敏治療:這是一種長期的治療方法,目的是讓身體對過敏原產生耐受性,從而降低過敏反應的嚴重度和頻率。減敏治療的方式是將含有過敏原的液體以注射或舌下含服的方式逐漸增加劑量地給予患者,通常需要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見效。減敏治療對於花粉、塵蟎、動物皮屑等過敏原有較好的效果,但也可能有一些副作用,例如局部紅腫、癢或全身性過敏反應。

    2023/07/23

    腸躁症:你的腸道也有情緒?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感到壓力、焦慮或緊張的時候,你的腸道就會出現不適的症狀,例如腹痛、腹瀉、腹脹或便祕?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可能是罹患了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叫做(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什麼是腸躁症?

    腸躁症是一種影響大腸(結腸)功能的疾病,它會導致腸道運動和敏感度的改變,造成不同程度的不適感 。根據統計,在台灣平均每5個人就有1人有飽受腸躁症困擾 常見的症狀包括:

    • 腹痛或不適,通常會在排便後減輕或消失
    • 腹瀉或便祕,或兩者交替出現
    • 腹部脹氣或排氣
    • 大便有黏液
    • 解便不乾淨感

    這些症狀通常會持續至少三個月,並且每個月至少有三天出現。然而,每個人對於腸躁症的反應和耐受度都不同,有些人可能只有輕微的不適,有些人則可能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腸躁症的原因是什麼?

    目前尚未確切知道造成腸躁症的原因,但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 人體的大腸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有密切的連結,稱為「菌-腸-腦軸」(Gut-brain axis) 。這個連結可以讓大腸和大腦之間互相傳遞訊息,影響情緒和記憶。當人們感受到壓力、焦慮或其他負面情緒時,這些訊息可能會干擾大腸的正常功能,導致過度敏感或過度活動。
    •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小腸內只有少量的細菌,而大部分的細菌都集中在大腸內。然而,有時候小腸內的細菌數量可能會增加過多,稱為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這些細菌可能會分解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產生大量的氣體,造成腹脹、腹痛和腹瀉。
    • 有些研究發現,腸躁症可能和遺傳有關,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家人有腸躁症,你也有較高的風險罹患。這可能是因為你和你的家人有相似的基因、生活習慣或腸道菌群。
    • 有些人對於某些食物或成分可能會有不良的反應,例如乳糖、麩質、油炸或辛辣的食物等。這些食物可能會刺激腸道,引起發炎或過敏反應,導致腸躁症的症狀。
    •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腸道會有規律的收縮和放鬆,稱為蠕動(Peristalsis),幫助推動食物和廢物通過消化道。然而,有時候腸道的蠕動可能會過快或過慢,影響排便的頻率和形狀。如果蠕動過快,可能會導致水分吸收不足,造成水便或腹瀉;如果蠕動過慢,可能會導致水分吸收過多,造成硬便或便祕。

    腸躁症如何診斷和治療?

    由於腸躁症的症狀和其他腸道疾病很相似,例如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結腸癌等,所以診斷起來並不容易。通常醫生會先詢問你的症狀、家族史和飲食習慣,然後根據羅馬四診斷準則(Rome IV criteria)來判斷是否符合腸躁症的定義 。羅馬四診斷準則是一套國際公認的功能性胃腸道疾病的診斷標準,其中關於腸躁症的部分如下:

    • 在過去三個月內,每個月至少有一周出現與排便相關的反覆性腹部不適或疼痛
    • 這些不適或疼痛與以下至少兩項情況相關:
    • 與排便的頻率有關
    • 與大便的形狀或外觀有關
    • 在排便後減輕或消失
    • 這些情況必須在六個月前開始出現

    如果你符合以上的條件,醫生就可能診斷你有腸躁症。但是,在診斷之前,醫生可能還會要求你做一些檢查,例如血液檢查、糞便檢查、腹部超音波或內視鏡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目前沒有一種治療方法可以完全治癒腸躁症,但是有一些方式可以幫助減輕或控制症狀,讓你的生活品質得到改善。這些方式包括:

    • 根據你的主要症狀,醫生可能會開立一些藥物給你,例如止瀉劑、緩瀉劑、抗生素、抗發炎劑、抗抑鬱劑或抗焦慮劑等。這些藥物可以幫助調節你的腸道功能和情緒,減少不適感。但是,你必須按照醫生的指示服用,並注意可能的副作用。
    • 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是一種限制攝取特定類型的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FODMAP是發酵性寡醣、雙醣、單醣和多元醇的英文縮寫,這些成分在小腸內容易被細菌分解,產生氣體和液體,造成腸道不適。低腹敏飲食的目的是減少這些成分的攝取,從而減少腸道的負擔和刺激。低腹敏飲食通常分為三個階段:限制期、重新引入期和個人化期。在限制期,你需要避免所有高FODMAP的食物,例如大蒜、洋蔥、乳製品、小麥、豆類等,在4-8週內觀察你的症狀是否改善。在重新引入期,你需要逐漸地將不同類型和數量的高FODMAP食物重新加入你的飲食中,並記錄你的反應和耐受度。在個人化期,你可以根據你的反應和偏好,制定一個適合你的長期飲食計畫。低腹敏飲食需要在營養師或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不會造成營養不均衡或其他問題。
    • 除了飲食調整外,你還可以通過改善你的生活型態來減少腸躁症的影響。例如,你可以規律地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腸道蠕動;你可以保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你的免疫力和恢復力;你可以學習一些放鬆技巧,例如冥想、呼吸法或瑜伽等,以減少壓力和焦慮。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你改善你的腸道和心理健康,讓你更能應對腸躁症的挑戰。
    • 有時候腸躁症的症狀可能會造成你的情緒困擾,例如憂鬱、恐慌或自卑等。這些情緒可能會進一步惡化你的腸道狀況,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如果你覺得你的情緒受到了腸躁症的影響,你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或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催眠治療(Hypnotherapy)或心理動力治療(Psychodynamic Therapy)等。這些治療可以幫助你認識和改變你對於腸躁症的想法和行為,增強你的自信和自我控制,減少你的負面情緒和不適感。

    季節變化鼻子又發作了?淺談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鼻部發炎的症狀,發生在免疫系統對空氣中的過敏原過度反應時。常見的症狀包括流鼻涕或鼻塞、打噴嚏、眼睛紅腫、癢和流淚,以及眼睛周圍的腫脹。鼻涕通常是清澈的。症狀通常在接觸過敏原後幾分鐘內出現,並可能影響睡眠和工作或學習的能力。有些人可能只在特定的季節出現症...